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4年3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孔聖堂禮仁書院 - 2024年3月

儒家為本 與時並進 培養禮仁之道


「孔聖堂中學」(Confucius Hall Secondary School)於去年更名為「孔聖堂禮仁書院」(Academy of Innovation (Confucius Hall)),代表着學校邁向時代發展的新里程。融合傳統書院制度,改「中學」為「書院」,冀望營建師生之間充滿關懷,形同家人的師承關係;校名中的「禮」除代表禮儀、態度的培養外,更指學校教導學生對於萬事萬物抱持感恩之心以及對他人應有的態度;英譯校名中的「Innovation」配合近年學校着重的科創精神和 STEM 教育之盛行。學習延續以儒家為本,致力培育學生將儒家思想內化並學以致用,讓同學在「德行、知識、生活」有良好的發展。

儒家思想為本 修身立德為重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是儒家素來提倡的理念,楊校長強調:「時代變,教育方針也隨之而改變,但學校仍堅持以儒家思想去培養學生的道德。教育所教,一是道德價值,教育必須教導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二是社會上的應對技能,包括謀生的技能。若缺乏基本道德,能力愈高,恐對社會的不利更大。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學校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校訓,以儒家思想所強調的道德價值觀為本,定下機制以幫助學生修身立德,未來能夠為賢君。例如學期末派發成績表時,學校有敬茶傳統,代表儒家強調的尊師重道;家長可以向學校告知子女的無禮言行,因為學校擔當着「教化」的責任。讓青少年學會孝順、敬愛、忠誠無私、誠實、進退有度、行事正當、正直不貪和知羞愧等傳統美德,從而培養自己的靈性,提升個人的修養以共建和諧的社會。

國際化教育 培養眼界與胸襟

學生除了需要傳承中國文化外,更要具備與各國人士溝通的能力,以建立國際視野。因此早在十多年前開始,學校便積極組織境外交流活動。例如安排同學前往丹麥、德國、美國等地,在當地家庭寄宿及學習,為期兩個星期,親身感受外國文化。教師團隊又帶領同學參加國際交流活動,如德國學生音樂節、印度中學舞蹈節、美國朗誦節等,讓學生有機會增廣見聞,拓增接收國際性資訊的渠道。楊校長補充,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大灣區與一帶一路的重要性,大灣區將會是經濟重心,因此不能忽略。早前,學校聯同名導演冼杞然帶領同學認識大灣區,擴闊個人眼界和胸襟,在思想與目光能夠更上一層樓。

此外,學校又定期邀請本地以及世界各地政商界的名流到校與學生見面,例如前蘇格蘭第一大臣Alex Salmond、前法國總領事 Eric Berti、前愛爾蘭總領事 Peter Ryan、大紫荊勳賢譚惠珠、前港大校長徐立之、儒學大師杜維明等,讓同學能夠通過與他們的對話、互動,了解他們的個人生平和職業生涯等,藉此放眼世界,不再僅拘囿於香港。

貫徹因材施教 適切語文政策

掌握兩文三語是香港教育所重視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學習多樣性,學校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在英文科方面,同學近年來的學習成果令人鼓舞,增值指標位列全港前十五,不止學習進度較落後的同學有正增值,拔尖的學生同樣有正增值。在日常的英文課堂中,教師團隊加入體驗式學習的元素,讓同學有機會於特定的日常生活場景中應用英文。此外,在儒家教育的耳濡目染下,同儕之間亦形成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改之」的風氣。校內非華語學生分別來自十多個國家,當中不乏擅於英文者,同儕之間透過互相學習使雙方皆取得進步,在學校日常運作中亦以粵、普、英三語靈活切換,給予學生良好的語言學習語境。

針對新來港學生,學校在招收新來港學生方面有多年經驗,深諳內地學生的需求,並予以適切支援。學校為他們提供 30 小時的適應課程,涵蓋粵語及英語基礎訓練,教導他們日常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提升使用英文對話的信心,在一年至年半的時間推動內地學生英文能力的進步,為他們進行拔尖補底;更會帶領他們了解附近的社區支援,及早適應新來港生活。學校也了解非華語學生在中文方面可能面臨的困境,因此作出特別安排,例如安排他們應考獲政府認可的 GCSE,獲得具認受性的學歷,學生 GCSE 的合格率近 100%。

緊貼時代步伐 聚焦 STEM 發展

隨着時代變遷,創新科技也愈趨重要,楊校長表示:「社會發展迅速,學生需要跟上這個時代的發展。」故此,學校與時並進推展 STEM 教育,在資訊及通訊科 (ICT) 課程設計方面,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學校針對文憑試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更寬廣的升學前景。針對初中同學,學校則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培養學生在數碼方面的技能以及資訊素養,教導他們網上的道德規範,訓練解難能力,使同學具備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例如文書處理、AI、編程等,將科技知識學以致用。

為了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學校向政府申請資源,建立「Innovation Lab」供同學進行研究所用;參與中大「AI for Future」計劃,由中大提供AI 智能車、器材及教材等。學校亦為同學提供多元化的 STEM 學習活動,例如安排同學參觀大專院校虛擬實境的實驗室等,讓他們了解更多不同地區的技術發展,增廣見聞;帶領兩隊學生代表參加「水底機械人比賽」,更榮獲冠、亞軍;最近學校更給予機會讓同學參加數據分析大賽,並獲得佳績。學校亦重視 STEM 跨科學習,早前更聯同視藝科參加「AI 繪畫大賽」,並聯同影視學會入圍「數碼才智2023/2024」比賽。

設立學習平台 發掘學生潛能

學習的過程不止有書本與課室,而是有更多有趣的形式,學校為同學提供多元化學習體驗,讓其得以發掘、發揮及發展自己的潛能。學校欣賞學生不同的興趣,在課外活動方面設特別機制,任何興趣組別凡滿十位同學,並能夠定期參與小組活動,校方便會容許其開組並安排老師教導,更會負擔聘請導師、購買保險等費用,而同學無須付費參與。在體育方面,學校更與國際性的欖球組織「Rugby 7」結盟,由「Rugby 7」派專業的欖球教練為同學進行訓練,藉此發展同學的協作能力與團隊精神。在學校的開放態度下,學生得以有充足平台發展不同興趣,欖球隊、足球隊在比賽中更是戰績彪炳,屢獲殊榮,更有參加滾軸溜冰的學生加入了國家代表隊,參加劍擊小組的學生在國內獲排名。

在藝術方面,學校亦給予同學大量機會以發展潛能。除了在課程接觸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例如水墨畫、面譜、黏土等視覺藝術外,視藝科亦會推出各類活動與工作坊,如關於非遺麵塑、竹扎等藝術製作、「敲敲香港」文化體驗活動,並帶領高中視藝科學生參觀設計展等,認識自己修讀該科目的出路和前景,甚至舉辦小型展覽,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和個人能力的平台。

語文科亦會和藝術科合作,借顏色、聲音等,利用藝術治療發揮學生的創意與潛能。校方特聘專業編劇帶領學生將劇本或小說改寫,讓同學嘗試理解劇中人物的感受和人物背景,令他們除了閱讀外更可以得到實踐,發揮藝術天分。學校更參加了「學校藝團伙伴計劃」,與藝團合作,安排藝術家駐校舉辦活動,例如由阮兆輝教授開講的「講古.講今.講南音」,為同學們介紹「南音」這項藝術形式;「拆拆折子戲」由著名劇團「一桌兩椅慈善基金」帶領學生接觸和認識折子戲。

亦師亦友 互相關懷

學校的老師與學生保持着亦師亦友的關係,長輩與後輩互相關懷,達至教學相長,形成書院制度中師生似家人的氛圍。教師除了在學生生病時慰問外,更會推出「與校長的約會」、「與班主任的午餐」拉近與學生的關係。在這種關愛的風氣下,學生遇上困難也會找校長、教師傾訴、尋求協助。楊校長笑言:「有長輩在身邊開解,同學也較少機會『行差踏錯』。」

 

教育傳媒

楊永漢校長 楊永漢校長
孔聖堂禮仁書院冀望營建師生之間充滿關懷,形同家人的師承關係 孔聖堂禮仁書院冀望營建師生之間充滿關懷,形同家人的...
擴闊學生的個人眼界和胸襟 擴闊學生的個人眼界和胸襟
學校堅持以儒家思想去培養學生的道德 學校堅持以儒家思想去培養學生的道德
學生除了需要傳承中國文化外,更要具備與各國人士溝通的能力 學生除了需要傳承中國文化外,更要具備與各國人士溝通...
學校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學校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學校與時並進推展 STEM 教育 學校與時並進推展 STEM 教育
給予學生良好的語言學習語境 給予學生良好的語言學習語境
將科技知識學以致用 將科技知識學以致用
學校為同學提供多元化學習體驗 學校為同學提供多元化學習體驗
拉近與學生的關係 拉近與學生的關係
學校更與國際性的欖球組織「Rugby  7」結盟 學校更與國際性的欖球組織「Rugby 7」結盟
學校的老師與學生保持着亦師亦友的關係 學校的老師與學生保持着亦師亦友的關係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
返回上一頁